美国狙击华为中兴 电信贸易战一触即发?
本篇文章4035字,读完约10分钟
“与其说华为涉嫌威胁美国通信的国家安全,不如说华为直接威胁思科的商业安全。”10月8日,美国众议院发表报告,指责华为和中兴通讯(000063)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业内人士开始逐渐摆脱笼罩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迷雾,暴露出他们更清晰的商业利益。
巧合的是,根据中兴在美国众议院报告后发表的声明,就在几天前,思科通知中兴终止战略合作协议。具体原因不明。一些分析师指出,思科可能是该报告背后的驱动力。
这种猜测并非空所为,因为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美国政治排斥之外,从2011年底开始,华为和中兴在美国频繁遭遇337起调查,涉及3g手机、无线网络设备和笔记本电脑。和其他产品;电子成像设备;以及具有无线功能的消费电子设备和组件(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移动热点、无线宽带调制解调器和手持游戏机等)。),华为和中兴已成为美国337调查的常客。
显然,337调查的禁止令和排除令,以及美国众议院的报告,无疑对思科和Alang这两个美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有很大的好处,思科首席执行官钱伯斯曾多次公开表示。“25年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竞争对手将来自中国。这就是华为。”
2012年初,钱伯斯仍指责华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计算机安全等领域并不总是“遵守规则”。
这让一切看起来更合乎逻辑。然而,美国华裔专家弗兰克对《中国商报》记者说,“以频繁使用‘国家安全’的名义,美国希望寻求的经济利益显然不仅限于像思科这样的一两家公司。”有迹象表明,美国正在收紧中国在美投资的步伐,这使得更多的中国企业有必要保持警惕。在美国大选年和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的背景下,美国,
华为中兴美国遭遇
进入美国市场已成为华为和中兴的热点问题,但它们必须着眼长远。
对于中国的两大民族品牌华为和中兴来说,海外战略的布局一直是公司战略的重中之重。
早在2010年,华为的海外销售收入就超过了1200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0%。根据华为2011年度财务报告,华为实现收入2039亿元,国内市场收入655亿元,海外市场收入1383亿元,海外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68%。
中兴也不例外。多年来,海外市场份额一直占公司收入的一半。2012年8月,中兴通讯(000063.sz/00763.hk)宣布了2012年半年度业绩。2012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426.42亿元,其中国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08.8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48.98%,同比增长26.37%。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17.5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51.02%,同比增长6.20%。无论从收入的绝对数字来看,还是从增长率来看,海外市场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然而,自2010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许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开始大幅削减支出,这给华为和中兴的海外布局带来了挑战。2012年上半年,两家公司的净利润开始大幅下降。
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等许多国际投资银行的报告显示,华为和中兴利润下降的原因在于它们确保海外市场份额的战略布局。“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地位,企业首先将设备投入,或者直接将设备送出以延长对方的付款时间。这种做法解决了另一方没有钱需要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这种人类的状况也可以在经济中表现出来。在改进的情况下,我们将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回报。”太平洋证券电信(601099)研究员刘告诉记者。
然而,这种方法直接影响了思科等国际竞争对手的利益。在订单稀缺、人多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如何有效地排除竞争对手的竞争,已经成为商业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在欧洲电信市场萎缩、新兴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美国电信市场逐渐显示出其巨大优势,美国运营商的4g网络支出带来了增长机遇,这使得设备制造商看到了机遇,竞争更加激烈。
与此相关的是,近年来,华为和中兴通讯频频遭遇美国的知识产权纠纷,而华为因其非上市公司身份和任的军事背景,屡遭挫折。
2008年,华为和贝恩资本未能竞购3com。2011年,华为被迫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回收购3leaf特殊资产的申请。2011年10月,美国商务部阻止华为参与国家应急网络项目投标。与此同时,在澳大利亚的项目中,华为因非上市公司问题再次遭到拒绝。
进入美国市场已成为华为和中兴的热点问题,但它们必须着眼长远。任郑飞曾在一次半公开场合表示:“我们唯一感到困难的是美国。”然而,华为已经制定了未来十年融入北美市场的计划。
为了消除美国政府的担忧,华为改变了此前的沉默,并于2011年开始在北美市场增加服务、产品和公共关系的建设和扩张。在2012年9月的美国国会调查中,华为公开宣称“华为依靠员工持股计划(esop)来实现激励。”在约65,000名持股员工中,51人被选为代表,13人依次被选为董事会成员。在2010年入选的51人中,只有任和王克祥在军队服役显然,华为以前在中国从未有过这样的解释和声明。
根据美国参议院的记录,华为在美国的游说费用在2012年上半年达到82万美元,在2011年同期达到20万美元。
然而,一些美国律师表示:“即使华为自愿披露其信息,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由于其未上市,其信息披露不受美国证券法的监管,因此其真实性无法验证。光是这一点就能给竞争对手带来很大的噱头。”
有传言称,这就是华为准备在美国上市的原因。目前,华为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仅占华为总收入的4%。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09年华为在北美的销售收入达到4.08亿美元,2011年,仅在美国终端业务领域,华为的销售收入就超过9亿美元。
10月9日,中兴通讯宣布,运营商网络产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仅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一小部分,因此调查结果不会对目前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思科开始的?
在许多细分市场,华为和思科之间的良性竞争已经开始。
除了华为和中兴的战略布局给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外,双方之间的良性竞争已经在许多细分市场展开。
2011年,华为正式成立了三大业务bg(商业集团)。除了传统的电信设备领域,华为还将其业务扩展到企业网络和终端。这给思科带来了压力,因为尽管思科在路由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进入消费者市场方面却不那么成功。随着思科进入新市场,其核心业务增长放缓,华为和它开始抢占市场份额。
美国金融咨询公司Trefis写道,华为将对思科在路由器市场的份额和利润施加压力。思科主要在路由器和网络交换业务上与瞻博展开激烈竞争,但思科越来越感受到华为在中国的市场压力。近年来,华为在国际路由器市场迅速扩张。尽管华为仍不是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其不断增长的份额给思科在路由器市场长期确立的主导地位带来了潜在威胁。
2012年6月,华为宣布推出新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cloudengine,直接针对思科的核心企业业务,并推出下一代电信系统,也针对思科的网真业务。虽然华为目前的企业网络业务盈利能力不如思科,但双方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差异并不明显,尤其是在议价能力、本地化市场渠道等方面。华为有优势,对思科的影响仍然是致命的。
虽然华为还不能动摇思科的基础,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过去的五年里,思科路由器的市场份额从66%下降到55%,交换机的市场份额从2%下降到67%。
然而,思科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当年的合作伙伴正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惠普和ibm。前者收购了3com,完全取代了思科产品,为客户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后者销售思科主要竞争对手瞻博的网络产品。后起之秀瞻博网络和h3c也在蚕食思科的市场份额。
“由于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中国的华为和中兴可以在不披露太多‘国家安全’问题细节的情况下,将竞争对手置于危险境地。从最容易的部分开始已经成为思科战略的重要部分。在美国大选年,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符合当前形势的“形势话题。”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国分析师说。
对于执政的奥巴马政府来说,在“振兴制造业”的口号下,就业、军事和安全正成为重要问题,这与思科利益的维护不谋而合。
世界知名的行业媒体Cnet将此次事件比作思科与华为、中兴之间的障碍赛,并评论道:“思科可能成为调查背后的最大受益者。”在过去十年的战争中,思科经常在背后诋毁华为。”
一触即发的电信贸易战?
“这意味着,如果思科想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也有巨大的机会。”
思科在中国拥有巨大的销售市场,这是否足以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数据显示,华为在美国的销售额占其收入的4%,而思科在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和中国的业务占思科总业务的16%以上。2011年,思科在中国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3%~4%。2011年,思科的全球收入为400亿美元,其中16亿美元来自中国。
此外,思科中国市场的利润贡献占思科总利润的30%,其次是其美国国内业务的45%。
2010年1月,思科宣布将亚太和日本重新划分为三个区域,以便更好地推动该地区各市场的战略制定和资源投入。前亚太地区的Mainland China、香港和台湾将组成一个独立的思科大中华区。中国市场正成为思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正是这样一家企业在中国电信领域积极扩张,其产品安全仍存在诸多问题。据媒体不断披露,思科产品存在漏洞和安全后门事件,就连思科自己也承认其产品也会存在漏洞。2007年底,思科警告windows用户,思科安全代理软件存在漏洞,可能导致对windows系统的攻击,最终导致系统崩溃。
“这意味着,如果思科想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也有巨大的机会。”一位匿名人士说。
应互联网协会邀请的专家杨晓文也表示,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防范力度很大,但我们对美国企业并不警惕。这种对企业的不公平待遇必然会导致安全失衡,这应该引起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警惕。
显然,如果中美两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角力,中国政府可以打出同样的牌来限制思科在中国的发展,而这一政策对思科来说显然更为严重。然而,一旦贸易战开始,势必会改变商业竞争的性质。
标题:美国狙击华为中兴 电信贸易战一触即发?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7253.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假宽带风波”倒逼国家战略出笼
下一篇:传统企业迈过电商最后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