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特产余姚棉
本篇文章1109字,读完约3分钟
余姚棉花
棉花是宁波历史上的传统特产,对全国和浙东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棉花,用于黍。中国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至少它是汉代培育的。宁波滨海是棉花种植推广较早的地区,最适合开垦后种植棉花。根据南宋嘉泰的《惠济志》,“姚江离海很近,离海岸140英里,都是木棉。”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浙东棉区设在余姚。余姚70%的农民从事棉花种植,镇海17%的农民从事棉花种植。这说明当时余姚的棉花种植非常重要。明代有“浙江花出余姚”之说:“每年秋收,贾姬如云,东接闽粤,西接吴楚,利税百万。”可以看出棉花收获季节很忙。清代诗人高高在他的诗《棉花》中写道:“四月播种,七月开花。白露雪球,松江淮北棉花不重。浙江的花产自余姚,是方群的特产……”诗人胡德辉也在一首诗中写道:“桃子满是天鹅绒,满是贝壳,边缘很深,还有断掉的夹子。它只能种植在江苏和浙江,它的工作应该是种植和编织。黄杰老师很聪明,一个带着红色窗户的女人用她的手来了。梳理和投掷珠子,用玉和细纤维刷纱线。风乱时鹅飞,度蜜月。//////////////////////////////////////////////////////////////////////////////////////////////////////////////////////////////////宁波生产的棉花也用于出口。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宁波出口棉花66万磅,次年增加到138万磅。
民国时期,宁波各县都种植棉花。1919年,余姚市龙泉镇建立了省级棉花种子试验场。据民国时期的“浙江爱棉爱麻”记载,1931年宁波各县种植棉花109万亩,生产皮棉23.65万吨,余姚县最多,慈溪次之。据民国“重建浙江通志及产品”记载,1947年,余姚、慈溪、镇海、鄞县、象山共种植棉花80.59万亩,生产皮棉19.0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在50万亩至70万亩之间,但亩产从1949年的13.9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64公斤,1984年达到91公斤的高产,棉花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宁波棉花单产的提高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解放初期,播种和点播在棉区和粮棉轮作区广泛使用,并逐渐改为条播。在未来,它被推广到广场育苗,并在1958年,它被广泛推广到营养钵育苗,然后种植地膜覆盖。对提高产量有很大的作用。种植时间从“长夏种棉花,不问别人”的旧时代开始,大力提倡早播。同时,通过示范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使棉花亩产由1920年的8.3公斤增加到1984年的91公斤,增加了11倍。
棉花作为宁波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特产,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标题:宁波特产余姚棉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2870.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