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腾讯式开放
本篇文章1375字,读完约3分钟
虽然腾讯在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上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但这条路荆棘丛生,有太多新问题需要解决。
三月的九寨沟依然感觉寒冷,但腾讯等不及一个更温暖的季节了。在会议室里,腾讯首席技术官张之洞(音译)站起身来,开始做开场发言。坐在他旁边的是十多位业内知名的互联网观察人士,对面是一块写有“诊断腾讯”四个字的篮板。
2010年12月5日,腾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公开发布了《互联网未来八大规划》,宣布腾讯将启动为期六个月的战略转型准备期。“转变的方式是听取各行各业的建议、意见和批评,包括意见领袖在内的许多人。变革的原则是刚才提到的开放和共享”。
半年时间并不算长,尤其是腾讯,一个拥有七条主要业务线、数百种产品、1万多名员工的企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张之洞参加本次研讨会之前,“诊断腾讯”研讨会已经集中进行了6次——这是一个10场会议的系列论坛,邀请了意见领袖、法律专家和行业专家参加,腾讯保证每场会议至少有一名高管出席。
按照惯例,张之洞从与360的“战争”开始,这是加速腾讯开放进程的最直接诱因,也是腾讯几乎所有员工自上而下的痛点。
我们为什么要开放?
虽然“3q大战”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腾讯人的痛苦直到今天还没有消失。这种痛苦不仅来自战争本身,也来自腾讯对其一贯坚持的基本价值观的怀疑。
在腾讯12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些“基本假设”,如“只要用心,就能做好每一件事”、“只要服务好用户,就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这些基本假设在腾讯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增长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加上腾讯对自身创新能力和产品能力的自信,对用户心理和用户行为的自信,它们已经成为腾讯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在“3q大战”期间,用户站出来质疑的正是腾讯的自信。“去年的事件仍然非常感人,它确实影响了我们团队对一些基本假设的判断。”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李表示:“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对基本假设产生疑问。这些问号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放下,还需要一个持续的思考过程。”
腾讯的基本假设的实践方法真的有问题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在12年后才出现?答案的关键在于腾讯的发展模式。
"腾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以平台为基本架构的公司."在“诊断腾讯”的第二场比赛中,腾讯首席技术官熊明华曾向陈道坦承。
从历史上看,从生存问题到与msn等im产品的竞争,再到上市后一横一纵的一站式在线生活平台(qq、腾讯)的成长模式,腾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日益精细化的产品能力和高效的协同管理架构,其核心竞争力是产品研发、资源整合和持续改进创新。
在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的背景下,腾讯的发展充满了强烈的危机感。一方面,这种危机感促使腾讯努力发展,不断寻找机遇;另一方面,它让腾讯只有用户,因为用户意味着生存。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腾讯逐渐形成了“自我用户”二元论的核心。无论是产品扩张还是技术创新,归根结底都是“顾客至上”的根本。
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没有错,但今天,二元论无法与腾讯的立场相匹配。当腾讯还是一个小公司,还不足以影响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生态平衡时,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并没有错,但值得称赞。然而,当腾讯qq同时拥有1亿多人在线时,当一家腾讯公司的净利润是新浪、搜狐和网易加起来的三倍时,当越来越多的腾讯产品与其他互联网公司比肩时,腾讯的产品开发模式必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摩擦。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标题:解密腾讯式开放
地址:http://www.n4ti.com/nbzx/12315.html
免责声明:宁波晚报为您24小时滚动报道宁波新闻,宁波资讯,宁波时事等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宁波晚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